2005年3月7日,星期一(GSM+8 北京时间)
浙江法制报 > 第四版:天下 改变文字大小:   | 打印 | 关闭 
倒挂教育账?代表呼吁改变城乡失衡
李亚彪 陈芳 吕诺

  臧耀平是吉林省长春市郊县的一户农民,在农村上小学的儿子各门成绩都很优秀,只是英语不行,结果没有考上重点高中。
  “现在城里的小学开设双语教学、计算机班。这些教育资源在农村却成为空白。”臧耀平说。“为了让孩子享受到好的教育环境,农村家长想方设法让孩子进城读书,付出了高额费用。”
  包括“城乡倒挂”的这笔教育账,牵动了全国人大代表、吉林省实验中学校长龚玲的心。龚玲代表经调查指出,2001年,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村,只享有约二分之一的义务教育经费和不到40%的基建投资。2000年,农村初中及小学基建支出仅占全部财政预算内教育基建支出的1.9%和3.6%。农村义务教育的基建投资难以获得各级财政的定额投入,只能更多依靠农民集资建校。
  龚玲代表提出,基础义务教育所承载的任务及教育投入也不协调。拥有全国大多数师生的义务教育,所获基建资金投入不到全部教育基建投资的28%;占全国教师数8.5%和学生数3.3%的高等教育,却拥有全国近一半的基建投资。2000年,我国义务教育段的师生数分别占全国的75.8%和87.1%,但其事业费所占比例按人均计算却不到高等教育的5%。在中央财政预算内教育基建支出中,98%以上的资金流向了高等教育。
  龚玲代表认为,无论是城乡教育账的“倒挂”,还是义务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的教育账“倒挂”,都是一种失衡现象,没有把有限的公共财政资金用于社会收益率高、对社会平等和减轻贫困效果显著的义务教育阶段。这种“倒挂”现象使相当一部分地区及群体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得不到保障。2002年,我国有10%人口的地区只能普及5至6年教育,5%人口的地区只能普及3到4年教育。全国有160余万名适龄儿童不能进入小学,70余万名小学生进不了初中。